一、审讯开口难的主观原因及应对
“底气不足,不敢开口”是反贪青年干警审讯开口障碍的主观原因。对于反贪青年干警来说,初次审讯时的怯场情有可原,一方面是自觉人微言轻,不敢随意发表意见;另一方面也是经验不足,不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怕说错了影响审讯效果,更怕说了不该说的造成泄密。反贪青年干警必须认识到:审讯完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谈话,和一般谈话相比,审讯强对抗、快节奏,是语言形式的智慧交锋。两军交战勇者胜,要摆脱审讯“开口难”,必须调整心态,充满斗志。
首先,反贪青年干警应该认识到,审讯工作是在国徽之下进行,由其代表国家、法律和正义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和审查,而绝非个人之间的口舌之争。作为个体,反贪青年干警或许存在年纪轻、阅历浅、资历低、经验欠缺等种种不足,但却是站在国徽之下,代表正义;审讯对象或许在上述诸方面略胜一筹,但其所在之处却是法律和道义的塌方地。此外,审讯并非单兵作战,一般都会由有经验的侦查人员作为主审和青年干警搭配进行。作为副审,反贪青年干警在阅历、资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也完全可以通过与主审的有效配合得到补强。
其次,反贪青年干警还应该认识到,再强大的审讯对象,也有其软肋。一般来说,犯罪嫌疑人在面临审讯时,均会有畏罪心理、侥幸心理、对抗心理和悲观心理,由此也会产生相应的四种消极情绪反应:畏罪情绪使其怯懦,侥幸心理使其脆弱,对抗心理使其焦躁,悲观心理使其消沉。怯懦、脆弱、焦躁、消沉,这四种不良情绪会削弱对象的心理防线。因此,作为反贪青年干警,在客观看待自身不足的同时,也要对自身优势和对手软肋有清晰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审讯开始时充满斗志,在审讯进程中扬长避短。
二、审讯开口难的客观原因及应对
“准备不足,无从开口”是反贪青年干警审讯开口障碍的客观原因。审讯开始前,理应进行充分准备,做到“有的放矢”。然而实践中,反贪青年干警在审讯前常常没有条件进行精心准备。因为在案件突破阶段,反贪部门往往会面临缺人手的状况,既要落实骨干负责审讯,还要安排人员外围取证,制作笔录和安全防范等等。这一切都要同步进行,而相关的辅助工作,如负责看人、作笔录、协助外出取证等等,理所当然会落到青年干警头上。他们忙得不亦乐乎,根本没有条件和时间去了解、梳理案情和对象资料。这时就算有了参与审讯的机会,他们也会因为对案情的一知半解或不掌握审讯对象背景,审讯动态情况等原因,而无法主动、有效地参与审讯。
要改变这一状况,除了领导重视多创造条件和机会外,主审人员在审讯开始前,应该把审讯对象的背景、审讯要达到的目的、审讯要点等,向青年干警作详细交代,以便他们迅速进入角色。青年干警更需增强参与审讯的意识,在完成领导布置的相关具体任务的同时,从突破全局的高度多作思考和揣摩,做到一旦被安排进审讯室就能发挥作用,以良好表现赢得更多实战机会。
三、解决审讯开口难的对策
(一)做足功课,不当看客。作为反贪青年干警,要迅速融入反贪审讯的氛围中,首先必须在审讯开始前做足功课.一般来说,反贪青年干警尤其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审讯准备,以打有准备之仗.首先,要熟悉案件材料,弄清案件的进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审讯的目标和方向.对哪些犯罪事实尚不清楚,哪些证据材料还有矛盾,哪些线索还需查清,哪些疑点还应排除,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尽可能了解审讯对象的职业身份、文化程度、社会经历,性格特征、家庭成员、社会联系等背景资料,只有在审讯前充分了解案件全局,熟悉审讯对象的身份背景,其在整个案件人物关系脉络图中的位置以及本次审讯所要达到的主要目的,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副审,才能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和激情投入到审讯工作中,边听审,边记录,边揣摩,清晰而迅速地领会主审每一次发问的目的,对象每一次回答的用意。这不但有助于提高自身能力和积累经验,也为自己在审讯中尝试开口创造了条件。反贪审讯会不间断的持续几个小时,如果事先没有做足功课,在最初的新鲜感过后,青年干警很容易因为倦怠而走神,或目光游离,或哈欠连天,甚至会开小差,这些都是参与审讯的大忌,一方面失去了难得宝贵的实战练兵机会,另一方面也破坏了审讯的整体氛围。作为审讯的副手,即使在没有机会开口的时候,青年干警还是可以用肢体语言配合主审人员进行审讯的。例如,在审讯问答之间,副审正襟危坐,摘要记录,在主审密集发问时,也可趁给对象续水的机会,肃立在对象一侧,这都能给审讯对象产生精神上的压力和心理上的负担。
(二)找准定位,演好自己角色。作为青年干警,应该在审讯中积极配合主审,当好配角。限于经验和能力,青年干警无法在反贪审讯中独挑大梁,但是只要用心,发挥好自己“二传手”和“参谋长”的职能,也能为审讯的顺利进行发挥积极作用。一名合格的副审在审讯中必须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思想集中。副审在整个审讯中虽是配角,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同样负有帮助主审完成任务的责任,因而同样必须和主审一样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同步的意识,围绕主审的审讯内容进行补充提问和说明,同时善于观察审讯对象的情绪变化,发现其供述和辩解中的疑点和矛盾,协助主审人员及时调整审讯方向,扩大审讯效果。主审人员的提问、审讯对象的回答、副审人员的笔录是一个整体。在正式审讯中,副审准确、快速记录审讯情况,是对主审人员最有力地配合。要保证笔录的高质量,副审除要在审讯前把握与案件有关的情况,了解主审人员的讯问意图,审讯中保持清醒意识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耳聪、目明、手快,尽可能地缩短记录时间,以保持提问、回答的节奏和连续性。
副审虽是审讯工作的协助人员,但这并不仅仅限于负责审讯的记录。作为副审,可以适时主动参与审讯,适机对主审人员的提问进行补充,在主审人员对审讯对象质问、说服、教育的同时,可对主审人员的问话作进一步挖掘;思考还可以从哪个角度讯问或者从膊个方面切入说服教育,更能起到预期效果;把感悟.思考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利用审讯问歇见缝插针开口提问,逐步增强开口的勇气和技能。
(三)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反贪青年干警开口难,症结在于缺少积累。要解决不知道从何开口的问题,可以从“拾人牙慧”做起。青年干警一定要大胆开口,不怕出丑、不怕犯错,坚决不做“稻草人”。要注意发现与自己搭档的主审人员的个性化的审讯风格和常用标志性话语,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整合利用。要从难度系数低、安全系数高的话语开始热身,如对审讯对象进行法律政策教育等。刚开始接手审讯工作,青午干警可能会犯表意模糊、言不达意的毛病,对此不必过于焦虑,改变这一状况需假以时日,也不必太过意审讯语言的精确性,可以通过对一些问题的重复提问,反复提问,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组合。例如,在对行贿人的讯问中,可能一开始问话是“你送给过某某钱没有?”在得到对象否定性回答,意识到这样问话效果不佳后,重新组织语言,问话可变成“你送给过某某多少钱’,进而再转变为“某某向你要过多少钱?”反复组织、提出的问话语言中,从“有没有”到“有多少”,从“送了多少”到“被要了多少”,通过一次次反复的开口尝试、语言磨合和思维调整,从最容易被特定审讯对象接受的角度,使自己的问话更完善、严密,进而形成自己的审讯风格。就像学外语一样,不应奢求开。就是标准的伦敦口音。只有通过反复练习、积极开口,胆子才会慢慢大起来,话也会慢慢多起来,讯问的效果才会慢慢好起来。
(四)灵活应变,化短为长。审讯不是轻松的谈话,而是一个对犯罪撑疑人不断精神施压,直至突破其内心防线的心理战过程.其中,突破口供是主审人员的任务,作为副审的青年干警,如果能让自身的存在让被审对象感觉“浑身不舒服”,就是为突破口供做贡献了.但想让被审对象感觉“有威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青年干警在自身“震慑力’不足的情况下,需要通过灵活应变,化短为长,对被审对象心理防线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有效攻击。
例如,不会说当地方言是许多外籍反贪青年干警参与审讯的一个短板,但特定情况下的借题发挥,也可能化短为长,成为对审讯对象心理施压的有利武器。
(作者系安徽省来安县检察院副检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