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法治新闻网四川达州讯(杨立 杜靖宇)达川区公安分局严格按照上级关于执法办案场所规范化建设总体要求,充分借鉴沿海城市优秀经验,建立建成了功能齐全、衔接流畅、管理集约的高标准、智能化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着眼于“规范管理、高效运行、安全保障”的目标,探索建立了“四线定位”的专业化管理体系,有力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立足实战 统筹规划
科学设置定“标线”
一是场地建设标准化。中心于2020年10月正式投入运行,总投资700余万元,建设面积1500余平方米,将办案区、案件管理区、指挥研判区和涉案财物管理区统一集中,打造了空间集中、功能集约、信息资源高度融合的“一站式”样板间,共有各类功能室24间,中心功能齐全,与案件管理中心、合成作战中心实现了互联对接,不仅能满足办案需要,而且能为办案民警提供服务保障,实现数据化、智能化、规范化的一站式办案、合成化作战、智能化管理、全流程监督。
二是日常管理标准化。中心执法办案区配备31名专职民(辅)警,实行三班倒24小时全天候运行机制,执行“2+8”模式,即每班由2名女民(辅)警和8名男民(辅)警专职负责中心办案区日常管理工作。
三是审核模式标准化。创新建立法制案审民警同步审核模式,法制审核民警通过智能办案系统同步调阅录音录像及询问笔录,有效指导民警执法办案,实现办案民警和法制民警“双侦双办”模式,进一步提升执法办案质量。
数据引领 智能驱动
紧盯一流建“高线”
一是开发服务实战特色功能。中心启用了“智能化办案区管理系统”,实现嫌疑人看管、案件审查、拘留送押“一站式”管理,违法犯罪嫌疑人进入办案区配发智能手环,实现全程定位跟踪、智能检测,对误入越界、超时审讯等实时报警;中心采用人脸识别系统对发现违法信息语音报警并记录,设置视频轮巡系统,对办案单位执法场所进行自动轮巡,杜绝民警违法行为。
二是优化合成作战运行机制。依托智能合成作战平台,开展数据信息分析研判,构建“情报+办案”一体化实战运行体系,实现资源有效整合、警力有效集中、过程有效控制,为侦查破案、社会面管控、线索落地核查等提供综合保障。
三是做强卷宗管理高效集成。建成了智能化卷宗管理系统,配备智能案卷保管柜,对接警综平台,实现对卷宗流转和存储全方位管理,重点解决卷宗存储管理不统一、案卷遗失、损毁以及跨部门卷宗流转追溯困难等问题。同时,建成标准化物证管理区,研发应用涉案财物管理系统,深入对接警综平台,最大程度上节省办案办案时间,提升工作效率。和8名男民(辅)警专职负责中心办案区日常管理工作。
精准管理 规范运行
强化监管守“底线”
一是强化执法源头管控。从源头管理入手,强化对接处警、执法办案、场所管理、涉案财物等源头管控,倒逼基层执法单位提高执法质量,真正做到源头治理、全程监督。截止今年8月底,中心累计审查嫌疑人2290余人次,采集违法犯罪人员信息1810余人,办理案件1000余案次。
二是强化案件审核评查。按照“谁办理、谁负责、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采取办案单位主办民警、法制员、所队领导、审核民警、审批局领导五级审核审批模式,对案件层层把关,严密监管案件办理步骤、环节,切实做到执法行为标准化、证据规格标准化、执法卷宗标准化。每月开展案件评查并下发《执法月报》,及时通报执法问题,有力促进了执法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是强化执法全流程监督。围绕警情、案件、人员、财物、场所等执法要素,实现接处警、现场执法记录、办案区监控、讯问录音等信息或者记录资料的智能化管理运用。依托执法监督管理系统,实现对执法办案全要素关联,做到案件全环节网上留痕、证据全要素网上审核,确保每一个执法环节规范有序。
优化机制 立体监督
保障实战做“亮线”
一是一站“管家式”服务。中心以办案单位只跑一次为目标,优化流程、多措并举,为办案民警设立专门的休息区和自动化办公区,提供宾馆式服务;法制、合成作战等部门集中办公、靠前作战,参与指导办案,为办案单位精准打击、深挖犯罪提供实时支撑保障。
二是警检“一体化”联动。分局主动将检察机关“请进门”,设立派驻检察室,对重大、疑难及新型案件提前介入指导,加强检、警协作,实现案件信息共享、案件质量共升;检察室通过查看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信息系统、调取视频监控资料、查阅卷宗、实地巡查等多种方式对刑事案件依法开展立案和侦查监督,共同维护司法公正;同时,搭建起公检机关协作的“窗口”和“平台”,促进了良性互动合作。
[责任编辑:于武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