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案例分析 >
邮箱:jcfyzzs@126.COM
当前位置:主页 > 案例分析 >
古老运河的文化传承
时间:2020-12-13 12:47 来源:未知 点击:

 一名孩童被织物包裹着装入瓮棺,经过5000多年的剥蚀,剩下一堆残骸。在其中,中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丝绸。

  近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的仰韶时代丝绸发现新闻发布会上,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宣布,在郑州荥阳汪沟遗址出土瓮棺里的头盖骨附着物和瓮底土样中发现了丝织物残存。

  “这正好与荥阳青台遗址出土的彩色丝绸相互印证。再结合巩义双槐树遗址出土的牙雕蚕,其形态与现代家蚕太过相似,因此可以大胆推测,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先民已经掌握了家蚕饲养和丝绸生产技术。”顾万发告诉记者。

  跟随顾院长穿过郑州市区,一路向北来到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节点,通济渠郑州段是我国北方地区最早的沟通黄淮两大水系的运河遗存,是中国运河鼎盛时期的见证,也催生了农业文明时期的经济都会,在城市兴起、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方面都曾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作为新型活态文化遗产,继续为城市发展提供着滋养。

  “我们从2006年开始做整个通济渠郑州段沿线文化遗产的基础性调查。”顾万发说,在这不足20公里的沿线上,可以触摸到中国运河千年的历史遗存。

  “在沿河附近的一座古墓里,我们发现了一对非常完整的青花瓷,堪称国宝级的。它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对大型唐青花。塔形罐上有精美的图像,蕴含隋唐宋以来文人画的很多特点,与宗教、传统文化密切相关。”顾万发带领考古团队在江苏扬州的唐城遗址,也发现了唐代青花瓷。“经考证,这些青花瓷产于郑州巩义,并通过唐代大运河输入扬州,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往东亚和西亚。“当时的隋唐大运河也是我们连接海上丝路的运河。”

  在青台遗址,还有另一处重要发现。顾万发告诉记者,在遗址内一处约4000平方米的祭祀广场上,考古团队发现了9个由陶罐排列成的类似于北斗星形状的遗迹,和一个与之呼应的由纯净黄土夯打而成的祭祀圜丘。“圜丘祭祀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但这个遗迹最为奇怪的是,在北斗七星造型的东北和西南两个方位,还有两个陶罐,这就组成了一个北斗九星的造型”。

  为求证这个遗迹是否为北斗九星,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30多位天文学家、天文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仔细论证后一致认为,青台遗址发现的“北斗九星”标志物大小与天体实际亮度基本一致。

  据了解,目前已确定这个北斗九星斗柄的指向,正好与冬至的方向吻合。“冬至对于古人的意义重大,一般古人都会选择在这一天祭天。这说明,早在5000多年前,中原先民对‘北斗’天象和‘斗柄授时’的观测利用就已非常精确,并且已经有了天文、人文、地文合一的初步文化观念。”

  顾万发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团结、向心、中和的礼制核心早已出现并有确切的科学来源。参照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早期6500年前的北斗和东方西方星象拟物的考古学发现,可以推测,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节点,中华民族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宇宙观。

  “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都在隋唐大运河沿岸,也在黄河之滨。它既是运河文化,也是黄河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除了河道本身的考古价值,通济渠郑州段也成为催生并见证郑州地区大运河开发、城市振兴、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历史遗存。直到今天,仍发挥排涝泄洪、美化景观功能,为城市的文化传承、生态提升、经济发展提供条件。

  随着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郑州段也迎来了发展新机遇。近年来,郑州在做好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的同时,推进运河沿线周边环境治理和景观改善,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体现历史风貌和文化底蕴的和谐景观,实现城市功能和文化产业的升级。

  “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继承,是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和源泉。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再现发展,将成为郑州城市发展的新亮点。”郑州市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杨文佳)

版权所有:廉政风云 | 陕ICP备2020017510号-2 | 本站网址 www.lianzhengfy.com
主管单位:中国廉政建设委员会 主办单位:廉政风云
来信邮箱:jcfyzzs@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