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听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听取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的报告。
8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余茂玉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副主任杨剑波,做客中国之声权威访谈《问答之间》,详解今年两高工作报告的亮点。
“如我在诉”“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这些暖心的话再次被提起,让人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这样的理念也再次被强调。
司法的温度
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列举了62个典型案例和109组数据,注重理念阐释、法治引领、回应关切、以案释法。最高法办公厅副主任余茂玉说,报告以“能动司法”为主线,充分体现了“服务”“治理”“做实”三个关键词。说到报告中所提的“如我在诉”理念,余茂玉说,“如我在诉”就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
余茂玉:法官不仅要依法居中裁判,“如我在诉”就是要将心比心,要多想一想,如果我是当事人,希望法院怎么做?比如老年人权益保障问题。老旧小区为了方便老年人出行而加装电梯,绝大多数住户都同意,一两户不同意的提起诉讼,要求拆除电梯。法院认为当前方案是合理的,本来可以简单地直接依法判。但判完之后,邻居们怎么相处?特别是老人年纪大了,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难事,“远亲不如近邻”!所以法官积极释法说理,开展调解达成和解,既方便出行、解决了老年人上下楼难题,又促进邻里和睦、守望相助,让老年人和家人都免除了后顾之忧。
最高检办公厅副主任杨剑波说,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是全体检察干警向党和人民交出的一份年度答卷,聚焦法律监督、体现检察使命、凸显法治理念,检察机关由人大产生、向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报告通篇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句“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杨剑波:回应人民关切。各级检察院领导干部包案办理信访案件4.6万件,去年9月应勇检察长在山西新绛县下访接访,释法说理,化解矛盾,解开“法结”,打开“心结”。维护人民权益。报告起草过程中,我们召开多场座谈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把脉问诊,把各类群体的意见建议都吸收到报告中。接受人民监督。比如,聘请95名全国人大代表担任新一届特约监督员;15名全国政协委员担任特约检察员。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是今年春节档电影《第二十条》中的台词,最高检报告中提到了两个典型案例,一个案例中,湖北棋牌室管理员制止酒后持刀滋事者将其划伤,另一个案例中,广西快餐店老板与持刀闯入店内敲诈行凶的歹徒对砍致其死亡。
杨剑波:这两个案件中,棋牌室管理员、快餐店老板面对持刀行凶的不法侵害人,一个将对方划成轻伤,一个造成对方死亡,从形式上符合故意伤害罪的特征。那么,如何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对检察机关是巨大考验。湖北、广西检察机关在正当防卫的认定过程中,没有采取事后标准来苛求行为人的应激反应,没有因为出现不法侵害人受伤或死亡的后果而息事宁人,而是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适用刑法第20条,依法认定属于正当防卫,再次彰显“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从检察机关的履职来看,这两个案件,一件作出不批准逮捕决定,一件作出不起诉决定,其中一件同时进行立案监督,集中体现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宪法定位。
杨剑波强调,最高检报告连续6年在报告中向社会释放“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强烈信号。
值得注意的是,最高法的工作报告中提到了这样一组数据,“两高一部”2020年出台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之后,2021年至2023年,仍有77名被告人被以正当防卫宣告无罪,也就是说这77人是被以涉嫌犯罪起诉到法院,法院经审理后认定构成正当防卫的。
余茂玉:有时候,到底是正当防卫,还是防卫过当,或者是互相斗殴,界限并没有那么清楚。特别是,老百姓讲究“死者为大”,一旦出了人命,即使确实属于正当防卫,在认定的时候法官也需要顶着很大压力。
最高法报告中说到了正当防卫案例。付某酒后夜间到马某家砸门,叫嚣着要杀人,马某跟他说找错人了并报警,付某不予理会并继续闹事,砸碎多片窗户玻璃,马某拿着刀开门出去制止,两人扭打到了一起。在这个过程中,马某手部、背部受伤,付某被刀伤了多处,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马某是属于正当防卫,还是故意伤害?并不是那么简单就有一致意见。
余茂玉:这个案子,经历了一审、上诉、抗诉、二审发回,法院坚持认定马某属于正当防卫、无罪,过程确实不容易。2021年至2023年,仍有77名被告人被以正当防卫宣告无罪,充分说明了这种不容易。正如张军院长在工作报告中讲到的:“法不能向不法让步”不是口号,“第二十条”已被唤醒,还要持续落到实处。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频频发生,一些极端案件造成被害人死亡或者严重精神疾病,面对网络暴力,受害方很难揪出施暴者,也就难以起诉;再加上“法不责众”的错误认识,使得网上施暴者几乎可以“无法无天”。此次两高报告都提到了网络暴力防治问题。
去年,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出台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对于网暴自诉案件,法院经审查认为被害人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支持;另一方面,细化网络侮辱、诽谤犯罪“自诉转公诉”的标准,有效激活公诉功能。
余茂玉:也就是说,人们遭受网络暴力的时候,不用怕,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帮你找罪魁祸首、给你撑腰。张军院长在工作报告中用了一组数据,2023年适用公诉程序的网络诽谤案件数量同比增长10.3%,有罪判决人数同比增长102.4%。这说明网络暴力治理成效初步显现。
杨剑波:对在网上肆意造谣诽谤、谩骂侮辱、“人肉搜索”等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维护公民权益,推动网络清朗。针对“网络水军”造谣引流、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坚决予以打击。打出这套“组合拳”,目的就是要警示“越界”网民: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责任编辑:于武栋]